牡丹对我们来说,陷入了“审美疲劳”。别的地方,牡丹是尊贵的“花魁”,可在洛阳,牡丹往往是被“无视”的,她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行道树”,路边的“花圃植物”,马路花坛里、学校操场边、家里楼下、路边小公园里,到处都是盛开的牡丹。
最近,电视剧《司藤》火了,长得明艳的女明星,常会被冠上“人间富贵花”的名头。其实殊不知,牡丹才是最早的“人间富贵花”。元代诗人吴澄诗云,“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咏的就是牡丹。从古至今,这么多文人墨客咏叹这朵“人间富贵花”?洛阳人眼里的牡丹又是怎么样的呢?
汽车驶入洛阳市,路两侧出现许多卖牡丹盆花的摊点,越往洛阳市中心走,花会的氛围便越浓。
小时候印象,一到四月,洛阳就像又过了一个年。一年一届的牡丹花会是国内最早的节庆之一,也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此时,街道上两边花坛里牡丹争相盛放,来看花的人熙熙攘攘,到处悬挂着迎宾的横幅和装饰,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的喜庆。
城区内的中华牡丹园、洛阳牡丹园等10多家牡丹园前的停车场均爆满,排成长龙的车辆只好停靠在马路两侧。看花必去的王城公园更是人潮涌动,人海盖过了花海,挤掉鞋、丢了娃都是常事,据说每年王城公园管理处都能捡到很多遗失的鞋。
牡丹之美,在于其明艳繁复所彰显的大气、雍容、华贵。牡丹是为数不多,在北方盛放的花朵最大的花卉之一,花型硕大、色泽艳丽的牡丹花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和对春天的想象。另外窃以为,人们爱牡丹,也是爱春天。秋冬寒色,万物枯槁,牡丹盛放的粉红嫣然,一扫冬天的萧瑟,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慨叹春天终于来了。
如果是成片的牡丹,开放起来更是气势惊人。有人说,兰或者梅绽放,如一美人遗世独立,而牡丹绽放,则富丽堂皇,如群美毕至了。这也导致洛阳人再去另外的地方,看到孤单的几棵牡丹,总会傲娇说一句“比起我们洛阳牡丹,差远了”。在洛阳国花园等这些大型的苗圃,如果你见识一下几十亩牡丹同时绽放的浩荡与气势,才会明白什么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说起洛阳,最易联想的词就是牡丹和龙门石窟。“哦,洛阳,知道,就是牡丹花那个。”洛阳人自我介绍,往往离不开牡丹。牡丹,确实是洛阳最大的IP之一。千百年来,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和家家户户种植牡丹而成为千古昌盛、永葆芳华的“花都”。
牡丹,对洛阳来说,还有一重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然而,千年岁月的巨潮早已把煊赫一时的帝王将相们冲刷得无影无踪,只有牡丹,千古常新的牡丹常在,为这座古城昭示着美、生命力、创造力。
洛阳人栽培牡丹开始于隋朝。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开辟方圆200里的“西苑”种植牡丹和奇花异卉。小时候,我们去游玩的西苑公园,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到了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牡丹已深入寻常百姓家。
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当然,那时候人们狂热喜欢牡丹的稀缺品种,特别是贵族,为了一株牡丹一掷千金。白居易也发出“一株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慨叹。
说起牡丹,绕不开的一个人还有武则天。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
清代文人李汝珍的《镜花缘》中讲述,冬日的皇宫非常的冷,尤其是傍晚的时候,女皇武则天正在喝酒暖暖身,忽然闻到一阵花香,原来是腊梅花开了。腊梅都可以开,武则天便要百花在寒冬开放。
百花摄于武则天的权利,不得不从命。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但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没有屈服在武则天的威严下。武则天醒来看到满园花开大喜,在看到牡丹时勃然大怒,随即就将牡丹贬至洛阳。牡丹到了洛阳之后就昂首开放,武后知道此事,更加大怒命人烧死牡丹。
因为这种牡丹在武则天的烈火中骨焦心刚,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小时候纳闷这个传说有些伪诈,这故事虽因歌颂了牡丹不畏权贵,不屈的精神品格,但却给后人造成错误印象:一似乎洛阳牡丹只是从当年的长安遭贬而来;二似乎武则天与牡丹冰火不容。但其实并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早在传说的武则天称天后贬牡丹前七八十年前,杨广篡位称帝的次年(605年)五月,炀帝在洛阳修建西苑时,就从易州(今河北易县)引进了牡丹。南宋学者王应麟在《海山记》记言:“隋帝辟地二百亩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这标志着中国牡丹由野生阶段过渡到园林种植。牡丹从此落户洛阳皇家花园,一开始就带有富贵气。历史表明,河洛地区不仅是中国野生牡丹的原生地之一,而洛阳更是中国牡丹栽培的园圃之源。
那么,小说家和民间艺人们是根据什么素材编成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呢?在《全唐诗》中有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一诗。其诗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怀着不满女人做皇帝的偏见,宋代吴淑根据字面意思,将此诗演化为武则天贬牡丹故事,其所著《江淮异人录》戴:“武后诏游上苑,百花俱放,牡丹独迟,遂令贬于洛阳。后洛阳牡丹甲天下也。”
再后,到清朝,李汝珍又将其编入章回小说《镜花缘》。诗和小说都有丰富的想象和蔑视权贵的诉求,因此广为流传。这样,根据“妖妄,不足信”之资料编写的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的故事,便从宋朝流传至今几近千年。
宋人的诗词,明清的小说,流传的民间故事,把武则天刻画成与牡丹冰火不容,实际上也是借故事吐槽武后,与历史相去甚远。据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武则天还从自己的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武则天对牡丹,不仅没有恨而怒贬,反而爱之有加,对牡丹的栽培、发展做出了贡献。
洛阳人出去,也经常会遇到这一种的诘问:“都说你们洛阳牡丹甲天下,但菏泽人说曹州牡丹甲洛阳。”
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曾有一句为洛阳正名:“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可现代,菏泽与洛阳牡丹之争却逐渐显性化。九十年代之后,跟洛阳全力发展观赏牡丹比起来,菏泽作为牡丹圈“后起之秀”另辟蹊径以种植为突破口,放大规模效应,来势汹汹。
与洛阳牡丹比来说,菏泽的牡丹更注重经济价值。菏泽古称曹州,处于北温带,碱性沙土,适合喜旱不喜阴的牡丹的生长。据说,菏泽牡丹种植培养面积已达到12万多亩,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
近些年来,洛阳牡丹与菏泽牡丹的纷争还曾上升到城市PK的角度。我上学的时候,双方曾一度争得不可开交。但后来因为评选国花,洛阳和菏泽团结起来,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换另外一个角度,这场牡丹之争也是场双赢的战争。如同明星喜欢炒CP,女明星喜欢艳压,从心理学来说,二者争先比一者独大更有看头。用现代传播学的理论,有挑战才有话题,有话题才有关注,有关注才有流量和市场。这场牡丹之争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一场“相爱相杀”,牡丹如果火了,引起了全民兴趣,其实不分洛阳与菏泽。
另外,洛阳与菏泽牡丹,各有所长。洛阳的牡丹,已不单纯是一种花,它是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美的切面,是千百年来全民对美的追求与喜爱,是诗人的咏叹,帝王的传说,民间的故事,是即使历经战火,人们依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菏泽牡丹,则是栽培,是产业,是苗圃,是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菏泽牡丹已经逐渐从单一的观赏牡丹,拓展到食用、药用、保健等多个领域,已然是牡丹产业一条龙了。在经济社会的当下,菏泽人对牡丹的经营意识,的确是洛阳人应该学习的。
回到文章开头,随着牡丹花会临近,看着朋友圈里不少外地客发的牡丹的美图,又再度发现了牡丹的美。
看着粉红嫣然,在风中颤动花瓣的牡丹,心里不禁还是感叹:牡丹还是真美。牡丹的美,在于雍容,在于大气,在于丝毫没有保留把春天的讯息通过花带给你。
现在每到过年,家里都会给送几盆牡丹。现在的种植技术,已能让牡丹真正在寒冬绽放。冬天里看一株活泼绽放的牡丹,就会意识到,春天不远了。对离家在外的洛阳人来说,牡丹更是一种乡愁,一种思念,一种寄托,一种家乡的颜色和气息。
画家齐白石,画了一辈子花鸟鱼虫。晚年的他,曾说过一段极为深刻的肺腑之言,他说,我画了一辈子身边的花草,平凡的草虫,到了九十多岁我才明白,我画的原来是和平啊。
牡丹也一样,她之所以能成为“人间富贵花”,不在“富贵”,而在她开的是和平的生活,是岁月的静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安享时光的“太平盛世”。(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