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对症下药”迎战“松树癌症”发表于: 2024-10-25 04:30:28 来源:丰花系列

  多年后,再次来到秦巴山区的达州市,四川省森防总站副站长陈小平还记得2018年时来自当地政府的求助:“达州主城区周边山体,许多松树萎蔫枯死,希望省里能派专家来指导治理。”

  彼时,一种松树的“怪病”在全省部分松林内传播。原本绿意盎然的松树,先是针叶失水、褪绿,继而变褐,而后整株枯死,针叶全呈红褐色,如不及时处置,还会“传染”到周边松林。“危害严重的地方,整个山头都是红的,但这并不是所谓的红叶美景,而是松树得了一种叫松材线虫病的‘传染病’。”陈小平介绍,因为松树感染松材线天左右就会死亡,并没特效药,如不采取比较有效措施,整片松林在3—5年内会全部死亡,这种病,也被叫做松树的“癌症”。

  资料记载,1982年,松材线年,该病首次在四川发现,暴发高峰时,全省44个县级行政区“中招”,一年致死数十万株松树。不过,随着“治疗”的逐渐深入,今年3月,国家林草局传来好消息,四川省隆昌市等6个县(市、区)连续两年实现无疫情,顺利实现疫区“摘帽”,自此,四川提前两年完成“五年攻坚行动”疫区拔除的目标。

  “有次省森防总站专家从隆昌路过,往山上一看,发现不对劲。”回想起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隆昌市自规局森防站站长刘端仍然心头一紧。

  2018年8月,一批路过隆昌的省森防站专家,行驶途中意外发现了车窗外的异样——山上的1株松树明显变色,在墨绿的松林中格外显眼。在专家的嘱咐下,刘端找到了这株松树并进行采样,但由于当时条件受限,几经辗转才送到南京进行仔细的检测。最终,结果呈阳性。2019年2月,隆昌市被列入松材线虫病新发生县级行政区,纳入疫区管控。

  同样的境遇在100多公里外的珙县上演。2018年,被周边3个疫区县包围的珙县,首次在与邻县交界处发现异常枯死的松树。“第一次在自己辖区见到火红色的松树,我们马上用小镰刀进行采样,送检的路上,我心想糟了。”珙县森防站站长兰友慧介绍,那时,她在四川农业大学,首次用显微镜看到了这只肉眼没办法识别的线虫,“尾巴有点弯曲,体型细长像蚯蚓,长度不到1mm,得用400倍的显微镜。”

  但松材线虫自身并不具备传播能力,“传染”主要靠媒介昆虫——松褐天牛。陈小平介绍,松褐天牛通常会选择长势衰弱的松树蛀孔产卵,而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长势变弱,自然成了理想的产卵场所。每年4—8月,松褐天牛蛹羽化时,松材线虫通常会附在其体表,随着羽化天牛四处传播,感染其它健康松树,并在松树内进行快速繁殖,进而堵塞松树的输导组织系统,最终造成松树萎蔫死亡。周而复始,一片健康松林就会因此枯萎死亡。

  一只松褐天牛的自然扩散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少数借助风力,最多也就能扩散到周边3公里。与此相比,人为跨区域调运、使用染疫松木制的电缆盘、摩托车托盘、包装材料等制品,是松材线虫病的另一传播途径。“从那以后,只要涉及跨区域调动使用松木及制品的,我们还需要进行一次复检。”珙县森防站相关负责人谭芳介绍。

  这一年,松材线虫病在四川迅速蔓延,全省新增疫区数量达到最高峰。据国家林草局统计,2018年,四川20个县市区报告新发生松材线虫病,次年,全省纳入疫区管控的县市区合计达到37个。

  “松树癌症”来势汹汹,全省5000多万亩松林面临感染威胁,尤其是川西高原、攀西地区、秦巴山区,防止松材线虫病入侵、扩散蔓延的压力巨大。

  “2004年我们就制定了预防和除治应急预案,2009年起与各市(州)政府签订四轮防治目标责任书,2010年成立了省级防控指挥部,5年后又召开了全省防治工作现场会。”回忆起6年前疫区数量暴发时的情景,陈小平还是捏了把汗。

  为保护好全省森林资源,2017年起,植物疫情防控被纳入全省应急管理体系。随后,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原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更是承诺,对疫情严重的县市区,给予全方位支持,消灭这场“无烟森林火灾”。

  走在珙县底洞镇惠民村的林区公路上,路边的木桩引起记者注意。“惠民工程,高速上,标号A71,这就是基本‘打法’的第一步。”底洞镇人大主席王友席介绍,依照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每一株感染松材线虫病的疫木,都须进行除害处理,有的就地烧毁,有的定点进行粉碎、旋切。“这个不到5cm高的伐桩,是证明染病松树存在过的唯一痕迹。”王友席告诉记者。

  疫木伐除后,还需在伐桩上放置磷化铝片1—2粒,并用厚度在0.1mm以上的塑料薄膜覆盖,绑紧后用土将塑料薄膜四周压实,彻底阻断松材线虫病的传播。

  “这都是刚栽上的。”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刘端停下车,拎起后备厢的铁锹,给路边的油茶铲了一抔土。据他估计,等到明年,这些刚种下的油茶就能长到1米多高。眼前的是一排排油茶,脚下的,却是曾经的松林。

  刘端介绍,受上世纪飞播造林影响,隆昌等地的大部分森林,都为单一树种的纯松林。纯松林“抵抗力”差,容易成群“生病”,一旦有一株感染,周边几十上百亩都有风险。

  为了让纯松林提高“抵抗力”,又防止大面积松林改造造成水土流失,2021年起,隆昌陆续对纯松林中适宜取材的松树进行采伐,同时进行油茶混种的林分改造。

  混交林改造的同时,也在进行低效林改造。“过密松林的疏伐,过稀松林补植不易感树种,不仅能降低松树密度,还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刘端告诉记者。

  “这些都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援粮工程建设项目营造的用材林,如果不改造,任由松树相互‘传染’,它们价值就是零,政府还要为此搭上疫木单株除治的成本。”王友席给记者算了笔账:如在松树健康时皆伐更新造林,每亩能带来600—1000元的收入,随后补种的巨桉,种植1次可以采伐3次,按照每亩600元的市场价,收益将是松树的3倍。

  有了营林防治,还有免疫防控,也就是给松树定期“打疫苗”。“这是才打完的,一针可以管两年。”在隆昌市尖子山森林公园,具有保护价值或不适宜取材的松树,则会在12月到次年3月,每两年接种一次“疫苗”——松树主干打孔“注射”甲氨基阿维菌素。“过了3月气温升高,药物就能通过蒸腾作用,输送至树体的各个部位,虽不是特效药,但松材线%。”刘端告诉记者。

  在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大纲”的指导下,近年来,以隆昌、珙县为代表的县市区因地制宜,陆续探索出符合本地生态环境特征的防治方案。

  据省森防总站统计,近10年来,全省先后拔除13个松材线虫病疫区,实现了攀西地区疫区全部拔除,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内全域实现无疫情。“包括珙县在内的省内多地,实现首年无疫情,只要今年持续用力,明年还会有更多的县市区退出疫区名单。”陈小平告诉记者。

  但在陈小平看来,完成“五年攻坚行动”疫区拔除的目标,还远远不足,行业内陆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望让松材线虫病防治事半功倍。

  “我们这种技术,就像给山林‘拍CT’。”安徽省休宁县的千亩松林上空,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线虫克星”团队的无人机正在紧张作业。与传统的植保无人机不同,这台搭载了高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在松林上空飞一圈,就能发现患病初期的松树。

  “过去辨别患病树靠的是肉眼识别是否呈红褐色,但发现时,大多是已经没有挽救机会的‘癌晚树’。高光谱的优势,就是能先于人眼,观测到感染初期松针的微妙变化,把它们从病害中拉回来。”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线虫克星”团队负责人陈凤毛介绍,松材线虫初入松树时,通过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使松针的叶子色素、细胞结构和含水量等生理特征发生改变,光谱也会相应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用肉眼难以捕捉,但团队“训练”中的高光谱相机恰好派上用场。

  “松林上空拍张照,能形成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与我们的统计模型、机理模型进行比对,是否患病一眼就能看出来。”陈凤毛告诉记者。

  有了高光谱无人机,患病松树的“确诊”时间提前,为“松树医生”争取到了更多治疗时间。据了解,即将在国内大规模推广试验的松材线虫病特效药,将在“感病初期”,为松树“靶向治疗”。

  2023年12月25日,一款由多个单位历时5年联合研发的松材线虫病特效药——纳米杀线剂在南京接受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定,“该技术与药剂在感病松树救治方面的效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以前对感病松树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研发的杀线剂,可救治感病初期的松树,并提高健康松树的免疫力。”南京生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忠心介绍,由于松针的表面有蜡质层,市面上常见的药剂,靠喷洒难以深入松树体内,这也是特效药研制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常见的树干打孔“注射”单株防治,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且长期以来只能“病前预防”,未能实现对松材线虫的“靶向用药”,此次通过评审的纳米杀线剂,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无人机喷洒,大面积施药,实现精准治疗。

  在安徽省肥东县的应用示范试验基地,一片420亩的松林,正在使用无人机喷洒纳米杀线剂,试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通过无人机喷洒,药剂可通过针叶和树皮快速高效吸收,并随树体内水分传输至松树的各部位,最终实现靶向灭杀松材线虫,有效救治感病初期的松树。在极限条件即不清理山场病死树的前提下,百亩松林仅通过施药处理,病死松树的数量相比往年下降了超四成。“这将打破松材线虫病感染必死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柴忠心告诉记者。

  “我们愿意做试验田。”谈及来自兄弟单位的最新技术,陈小平格外欣喜,据他透露,四川目前已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参与到松材线虫病防治一线,提供试验数据。

  这还不够。“不管是拍CT,还是靶向治,防治成本还是高。”陈凤毛表示,采购一台高光谱相机,动辄需要四五十万元,加上飞行器,一套监测设备甚至要价值百万,对于基层防治,显然有点“吃不消”。此外,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光照条件,即便是高光谱相机,也有一定可能会出现识别差错。“经过5年多的试验,我们采集了大量松树样本,建立了全国首个病害波谱数据库,但要想实现精准治疗,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陈凤毛介绍。(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网站地图
TOP
导航 电话 短信 咨询 地图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