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天气晴朗,一片芬芳怒放、娇艳欲滴的桃花林在从化江埔街锦二村如期绽放。漂亮的桃花吸引了众多赏花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有的置身于仙境般的桃花源中拍照,有的围着个头高的桃花树“行桃花运”,这幅喜庆的景象为锦二村增添了不少年味。76岁的村民邓姨感慨地说:“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咱们的村道也堵车!”
变化,是锦二村近年发展的关键词。数年以前,在从化众多农村里,锦二村只是一条落后、贫穷、默默无闻的乡村。随着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战略等春风吹来,锦二村的发展被逐步“吹”活:靓丽的“桃色”风光惹人流连,农业、旅游业走向兴旺,村民生活越发丰富多彩。锦二村以自身的实践,为从化乡村走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了样板。
多年以前的锦二村,用平淡无奇来形容并不为过。作为纯农业村,锦二村虽然没有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但也存在村容村貌欠佳、环境脏乱、街头巷尾有不少卫生黑点等问题。
“以前啊,这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每到雨季,地上那一滩滩的积水,让人寸步难行。而且垃圾乱扔乱放也成了习惯,有时候四处横流的污水还会发出阵阵恶臭。加上农村嘛,能让大家活动活动的地方自然也少,平常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屋里。”村民张姨摇摇头说。
这种脏乱现象却从2016年开始发生了改变。2016年,从化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联动锦一、锦二、锦三3条村,因地制宜打造锦洞桃花小镇。接下来锦二村的蝶变让村民们喜出望外:村道扩宽,铺上沥青,划了标线;新建成的牌坊、广场、长廊、凉亭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原本杂草丛生的锦联河两岸恢复了干净整洁,并修建了绿道;村委楼修葺一新,旁边也建起了生态停车场……
经过一番改造后的锦二村宛如一个开放的生态公园,让村民乐开了花。如今,每到傍晚时分,村民陆续来到河堤边散步,而广场也成为了村民跳舞、孩子玩乐的好地方。“真想不到咱们村也有了可以休闲漫步的一河两岸,以前哪敢想象在农村的日子也能过得如此惬意啊!”村民张姨兴奋地说。
要让乡村实际做到生态宜居,除了基础设施要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村民意识的提升。2018年起,锦二村乘着从化区、镇实施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东风,启动了本村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行动。
这不仅是一场环境的整治,也是一场“人心的整治”。锦二村借助村党委、经济社的力量,发动村委干部、经济社长、党员、乡贤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广泛宣传让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改治理。村道、河道的垃圾没有了,村民房前屋后的杂物不见了,屋里的环境更干净整洁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让锦二村村民花费了大力气,也明白到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村庄通过整治比过去干净了,门前屋后敞亮了,左邻右舍也不再为占公家的地争得脸红脖子粗了。以前羡慕城市人的生活,现在觉得农村里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村民邓姨说。
美丽村庄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为锦二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希望。“如今,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游客到这里来拍照、游玩,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帮我们做了免费的宣传,让锦二村的知名度得到提升。”锦二村村委会副主任邓国栋说。
不仅如此,一些回流的村民也在逐渐增多。邓国栋说:“2018年,锦二村的常住人口是1700多人,到了2020年,上升至1900多人。一些本来在城区定居的年轻人和退休老人也搬回来住,更不可思议的是非本村的外地人来这里租房子,他们说锦二村既保留了乡村的山清水秀、自然纯朴,也有像城市里的基础配套,住下来让身心愉悦。”
惊蛰刚过,正是锦二村桃花种新苗和移栽的最佳时节。在村道两旁的桃花田里,不时看见村民弯下身子作业的身影。“桃花的种植最讲究时效性,如果太早或太晚,就会赶不上在来年春节绽开。”花农坚叔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锦二村村民大多以种植稻谷为主,难以维持生计。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有村民在外地看到了别人种植桃花找到不错的销路,便带了些桃花苗回来尝试。由于锦二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培育出来的桃花颜色红艳,个头大,比另外的地方的都要好。看见一户人家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也开始纷纷效仿,就这样,锦二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经遍地桃花,2005年种植培养面积达到700亩,种植农户300多户。
由于经过多年来的摸索与发展,花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锦二桃花无病虫枝,应节开放,切枝瓶插时间长,极具观赏价值,形成“色泽红、花蕾大、树形靓”的招牌。
娇艳的桃花点缀了乡村,也点亮了村民的生活。坚叔说:“在以前那个大家只靠步行和骑自行车通勤的年代,汽车在城市的街道上也是罕见的,但每到临近春节,锦二村桃花含苞待放,一辆辆大卡车准会开进村里,停满了我们的晒谷场,把一批批桃花运出去,可壮观了!”
这些从锦二村“走出去”的桃花,早已形成了成熟的销售链,不仅珠三角,有些甚至远销香港和澳门,而回头客也会提前一年时间预订次年的桃花。畅销的桃花为锦二村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一些种植大户的年收入甚至达到十多万元。
坚叔一家正是因为种植桃花而改变了生活。作为锦二村的桃花种植大户,坚叔有30多年的种植经验,是当之无愧的老前辈。坚叔有5个小孩,全家9口人就靠夫妻俩种植桃花的收入过日子。
随着锦二桃花的销路慢慢的变好,坚叔一家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盖上了小洋房,买了小汽车,5个孩子也茁壮成长,到了成家立室的年纪……坚叔笑说:“多得这桃花啊,让我们一家乘上改革开放的东风,过上了幸福好日子!”
时代在变迁,锦二村村民卖桃花的方式也与时俱进。“从前,顾客习惯直接到花田来挑花,现在只需通过微信发图片和视频,顾客对花的情况便一目了然,然后通过线上支付,再让物流发货,整个交易过程变得更简单便捷。”坚叔说。
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桃花的销售额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按照以往经验,如果在年三十前没有售出,桃花只能在年后直接砍掉。但谁也没想到,这些被剩下来的桃花树,竞为锦二村带来了机遇。“从大年初一开始,村里突然陆续来了一些赏花客。随后几天,前来的人慢慢地多,他们说,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绽放得这么漂亮的桃花慕名而来的。由于人流量大,我们便临时组织村干部全体上岗,疏导交通,维持良好秩序。”邓国栋说。
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不少村民更自发把自己种植的西洋菜、番薯等农产品拿到河堤边去售卖,没想到不一会儿,竟然全部都卖光了。
与花结缘、因花而耀,桃花擦亮了锦二村的“颜值”,也鼓涨了村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添滋味。
2019年,从化区第二届桃花节在锦二村广场举办,当时热闹的场景,村民们至今也历历在目。百米长卷画桃花、百名蒙童诵经典、水族舞、歌唱表演、团体舞蹈等多个紧扣桃花主题的精彩节目引发全场响起阵阵掌声。而在桃花王拍卖环节上,现场活动气氛更随着紧张的叫价声进入到高潮。
“鉴于‘桃花’作物和‘历史人文’是锦洞桃花小镇的重要元素,活动紧扣这两大主题来开展,为求进一步挖掘小镇内涵。”邓国栋介绍,百米长卷画桃花环节邀请了数位画师分工合作在一张长约百米的画卷上画上形态各异的桃花,形成一幅集众人合力而成的桃花画卷;百名蒙童诵经典则由一百名小学生装扮成书童,齐声诵读与桃花有关的古诗词;而百位书生书唐诗活动邀请了百名学生,现场用毛笔墨水写上和唐朝名相张九龄有关的诗词。三场活动的开展逐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塑造乡村振兴之“魂”夯实基础。
“以前哪敢想象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精彩、这么大型的表演!现在我们不但有了属于自己的桃花节,而且村里还时常举办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拉近各经济社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村民邓姨说。
农村文化建设是大部分乡村共同存在的短板,锦二村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农村文化活动、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得更为丰富,从而不断的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乡村,锦二村有着不少古建筑,为该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现存有清源张公祠、克守张公祠两座保存较好的祠堂,分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和民国年间,占地面积均有200多平方米,属于抬梁式硬山顶祠堂古建筑。两座祠堂作为宗族的象征标志,成为后人昭示先贤美德,传递宗亲思想与行为规范,弘扬传承先人美德的场所。“为了把这段历史流传出去,我们在祠堂外墙上镌刻了锦峒张氏族规以及张氏家训《百忍歌》,既时刻提醒和鞭策着全村后辈‘数典不忘祖’,也让更多游客了解到我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邓国栋说。
如今,锦二村通过清源张公祠、克守张公祠等历史古建筑的连线布局,建设了一批工艺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其中,非遗主题展馆是利用锦二村废弃小学改造成的集展示、教学、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传习基地,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引进了木雕、铜雕、广绣等国内知名非遗项目,展厅内陈列着国家级工艺大师的创作精品。离非遗主题展馆约200米的芳茹书院则利用村社旧粮仓,建设了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孔子学堂,打造成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基地。
“自从村里建了一座国学馆,成为了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邓国栋说,随着这些文化载体的进驻,村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汲取到精神养分。“村民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从而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座曾经不起眼的小乡村如今成为了镶嵌在城市中的桃花源。而锦二村的蜕变正是从化区坚持党的领导,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需求的生动实践。“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们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乡村打扮得像城市一样漂亮,让年轻人不再只有‘离乡别井才有出路’这一选择,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村民邓姨感慨地说。
一周艺文(3.8-3.14):四角楼修缮项目入选“全国优秀”,舞剧《沙湾往事》又全国巡演,书香羊城十大好书备选书目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