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就是抢占未来制高点。
6月6日,深圳为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按照计划,到2025年,深圳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慢慢地加强与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
“《行动计划》以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为主线,突出强主体、促融合、分梯度、聚空间,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实现深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突出战略性前瞻性。《行动计划》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系统性跟踪前沿引领技术,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前沿研发技术和应用转化,谋划和抢占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先机和新赛道。
突出分类梯次培育。做好与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衔接,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熟度将未来产业分为两类,一类是5至10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更看重前沿技术探讨研究和技术应用,推动一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另一类是10至15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更看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
突出“四链协同”。《行动计划》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五大环节,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推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围绕人才链完善教育链,促进科产教融合发展。
突出“6+5”优势平台。聚焦深圳特长和优势,充分的发挥创新平台的战略引领和示范作用,依托光明科学城、河套、前海、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坪山园区、宝安园区、龙岗园区、龙华园区等战略性创新平台,打造“6+5”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
《行动计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5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慢慢地加强与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这是未来3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预期目标。
产业梯次接续发展。按照《行动计划》目标,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产业出现爆发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产业形成研发技术优势。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产业竞争慢慢地加强。产业整体规模逐步扩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取得若干个突破性科研成果,拓展若干个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和迭代示范工程,新增若干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
产业空间持续优化。按照规划目标,深圳以光明科学城、河套、前海、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深圳国家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聚集一批科技型企业。
产业生态逐渐完备。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构建小试中试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拓展、产业集聚、人才汇聚、金融支撑的产业生态。
“在梳理产业发展基础、存在短板的基础上,深圳根据产业发展成熟度,提出了各个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行动计划》,合成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区块链产业重点发展底层平台技术、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供应链。细胞与基因产业,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空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深地深海产业,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技术。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量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
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做好八大未来产业分类梯次培育,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深圳将实施五大工程,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
基础研究强基工程,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实施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开展产业需求导向的科学问题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载体;
技术攻关突破工程,探索央地协同新型制深圳路径,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成果产业化加速工程,推动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搭建未来产业发展应用场景;
科技金融融合工程,建立市科技研发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联动机制,鼓励信贷机构根据未来产业研发投入特点,设计灵活性较高的金融产品;
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实施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相信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浩千表示,《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出台,无疑给在深圳发展的合成生物企业增强信心,鼓舞着我们在深圳持续投入、加速建设。相信深圳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项目落地,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张浩千表示,《行动计划》的亮点之一是非常鲜明地提出了“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这是前所未有的,可见深圳已理解且非常重视合成生物产业背后“将现代生物技术和定量研究、数据科学相结合”的底层核心。
张浩千表示,合成生物产业涉及面广,上下游链条长,《行动计划》专门提出要推动建设“合成生物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表明深圳已认识到了合成生物产业知识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特征,找准了自身在产业未来发展上的定位。深圳若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水平人才、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支撑体系上的优势,重点发展合成生物产业链上游的底层技术、定量技术、生物创制以及自动化研发平台等基础设施,相信深圳一定能够成为世界合成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之一。
“对于合成生物这样的未来产业而言,人才至关重要,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两方面。”张浩千表示,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物理、材料、计算机和工程等学科高度融合的领域,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才的多学科复合能力,特别是运用交叉知识解决产业问题的能力。目前,蓬勃发展的合成生物行业面临着较大的交叉学科人才缺口。此外,具有广泛科研背景的研发人员在产业端技术的持续迭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的引导、产学研联动的加强,将有利于这部分高级研发人才为产业界创造价值。《行动计划》“基础研究强基”“成果产业化加速”“创新人才汇聚”系统且全面地覆盖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各个方面,其中的任务细则对合成生物产业也非常有针对性。
今年5月,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及官网专题页面的形式,刊登了来自深圳的系列成果。这一系列重磅研究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牵头,通过研发“百亿像素生命照相机”,绘制出全球首批生命全景地图。
6月6日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未来5-10年,以细胞与基因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次政策发布,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未来发展是往健康走、往长寿走。”华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华大已在这条道路上前行了20多年,足迹涉及人类细胞、疾病研究、粮食作物、花鸟鱼虫等。仅以疾病研究为例,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华大紧急搭建“火眼”实验室,并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核酸检测最坚固的“前哨”。
而在疫情之外,华大已在产前检测、新生儿检测、肿瘤精准检测等领域深耕多年。“我们相信基因技术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服务于人。”该负责人说。
《行动计划》提出,深圳的细胞与基因等四个未来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
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企业反响之华创芯光科技:在国际竞争中抢占行业制高点
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被列为深圳市前瞻布局的八个未来产业之一。看到相关政策后,坪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华创芯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斌斌感叹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可见光通信终于正式有了名分,成为深圳市明确要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这将为可见光通信的快速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起创业之路,朱斌斌十分感慨:“正是看到可见光通信的未来,我在2019年踏上了创业的道路。公司成立不到3年,就获得近40项核心专利,团队成员一半以上都是博士学历,客户覆盖各个细分赛道头部企业以及全国大部分985高校。”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无线通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对于一些特定场景,像智慧工厂、智慧海洋、火力发电站,核电站、矿山、隧道、医院及军事等,现行的通信手段不仅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会带来安全风险。于是,可见光通信凭借其高速率、低延时、无电磁辐射等优势,有了其用武之地。作为6G的关键候选技术,3年前,6G可见光通信在国内产业化尚属一片空白。 3年过去了,华创芯光在行业内初具影响力,成为国内客户优先级前三的选择。
此轮新政提出,要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可见光通信标准化体系,布局一批高价值的专利,促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光计算技术的应用示范,打造引领全球的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应用创新产业集群。
朱斌斌表示:“可见光通信应用在国外快速发展、国内刚起步的大背景下,深圳市把可见光通信列入20+8未来产业,这给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及时雨,华创芯光希望在政府的全局谋划下,积极推动深圳可见光通信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交流,深挖行业痛点刚需,建设行业标杆样板,打造世界级的可见光通信产业中心,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领行业制高点。”
如果说人类科学有“终极疆域”,脑科学是公认的其中之一。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提到重点发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
“搭建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孵化,再到应用落地的创新生态链,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深圳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下称“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11月揭牌的脑创中心,由市发改委、光明区政府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联合共建,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研究重点就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的产业转化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打造。
在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中,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都是重点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脑创中心自成立起,就开始探索一条“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全新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充分了解产业需求和行业痛点,由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和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成的‘智囊团’,来提供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该负责人解释道。
他提到的脑设施,就位于脑创中心的不远处。作为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项目之一,脑设施于2019年在光明科学城动工,截至去年底,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
研发“利器”正在打磨中,以此为支撑,脑创中心正在探索“创新、创投、创业”三创合一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我们旨在最大程度强化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强化科学家技术团队对产业的服务。通过对资本和企业双向赋能,打造‘沿途下蛋+聚集效应’的脑与健康产业发展生态,努力成为服务于全国、辐射全球的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示范高地。”该负责人说。
“量子计算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科技,能解决经典计算机不能解决的计算任务,将对很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6月8日,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项金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10至15年内量子信息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指出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八大方向,其中之一是量子信息,包含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领域,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开源平台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在量子操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
量旋科技是专门从事量子计算的高科技企业,项金根表示:“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量子计算机凭借其超强算力将对经典计算机带来降维打击。虽然现在整个量子计算产业规模还很小,技术难度高,但我们对整个量子计算的发展有很强的信心,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沿着产业化的道路前进,量子计算机必将像现在的经典计算机一样改变世界。”
据了解,量旋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来,依托实用型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和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技术进行产业布局。目前,公司全面掌握了量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算法等核心技术,实现了从底层的控制电路到上层的软件系统,从集成的量子计算机真机到互联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全产品链条,正在加快推进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的产品化进程。
项金根认为,量子信息这个未来产业目前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量旋科技的业务布局正好契合了深圳市设定的“量子操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作为本土科创企业,未来量旋科技将继续扎根深圳,放眼全球,在核心技术领域精耕细作。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郭永宾认为,《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扩容增量要取得重要进展,为此将进一步提高海洋研发投入,围绕海洋能源与矿产、海洋工程和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重点发展方向,突破一批前沿交叉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将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拓展工程作为八大工程之一,以增储上产及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自主化为目标,鼓励超前布局深海极地等未来产业等。这让作为驻深央企的中国海油,更有信心扎根深圳、融入湾区、深耕南海。
南海是国家油气供应和能源安全保障的主战场,是试验、运用、推广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主阵地。郭永宾表示,中海油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深圳市为主要基地,从对外合作到逐步自主经营开发南海东部油气资源,开创中国LNG(液化天然气)产业先河,打造了全国第七大、我国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南海东部油田,建成6大原油产区和1个天然气产区,累计生产油气超3.4亿吨油当量,近三年原油增产总量占全国原油增量的1/3,成为我国油气供应和产能新增的“压舱石”。2021年中海油驻深企业贡献GDP超400亿元,跻身深圳工业产值十强企业。
今年以来,中海油驻深企业瞄准上产2000万吨的目标,组织万名石油技术“铁军”鏖战南海大勘探大开发,建成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等前沿技术项目,破解一系列深水油田开发的世界级难题,掌握大型深水油田群开发的核心技术,培养锻造一批深水能源的精英人才,形成深水油田开发的“中国样本”。
“此次深圳出台的关于空天技术集群的政策,对我们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简称‘两机’)发展来说,是又一重要机遇。”6月8日,深圳万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泽股份”)总经理毕天晓告诉记者。
1995年在深圳成立的万泽,与经济特区一同成长。2013年,万泽股份开始投入“两机”的高温合金材料及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最近,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未来其发动机将逐渐提高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其中,万泽股份已成为此后大飞机的某型国产发动机的重要配套商之一。
“关键技术国产化,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希望将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空天零部件‘一飞冲天’。” 毕天晓表示。
目前,公司在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基础工业软件开发、精密铸造等领域,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航发集团和中航商发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基石供应商。
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公布。其中,空天技术是重点产业之一。
首先是更加坚定了万泽以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为导向、将“正向研发”与高端制造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我们将在航空发动机材料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相关技术的成果化和产业化,并进一步拓展市场,为‘两机’国产化提供坚实保障。”毕天晓表示。
其次是引导公司构筑产业同盟,共促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创新端、科研端和制造端的单位、企业开展产业集群合作,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空天技术价值链条。
区块链产业企业反响之金融壹账通:“由试到用”“由窄到宽”加速应用场景落地
“我们很高兴关注到,本次政策文件中,区块链被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区块链等未来产业目前已打下了不错的根基、有望逐步发展成为深圳的新增长点。”金融壹账通总经理助理顾青山说。
他表示,本次《关于培育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8”产业集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政策出台,瞄准了20个对深圳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用集群的方式推动8个未来产业发展。充分彰显了深圳稳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更为深圳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韧劲。
他认为,作为科技之城的深圳,这次《意见》重点突出了“创新引领”。在推动新旧产能转换的关键期,不仅要统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也要前瞻性地谋划未来产业的布局发展。重点强调“科技驱动创新”和“制造业立市”,对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区块链产业集群,顾青山说,这无疑为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也指明了“由试到用”“由窄到宽”两个方向。“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智慧城市、区块链+医疗、区块链+汽车将有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的应用场景。金融壹账通在金融端的投、融、保、消、贷等领域正在加速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落地、生效和赋能。”
他认为,对于区块链领域,一方面需要夯实区块链技术,构建区块链底层技术的高速路;另一方面,基于这个区块链高速路,构建协同平台,结合数据的多方安全协作,打通数据和业务,支持产业的协同发展。